中国人的审美差异,比贫富差距还大?我们需要再经历一次包豪斯

发布时间:2020-06-30    浏览次数:1391

你可曾想过

为什么我们周遭的建筑和室内空间
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从前大街上的建筑,奢华浮夸


现在,线条冰冷


曾经的室内空间,充斥贵族气息


现在,极简明快


这一切
都是因为101年前的一所德国设计院校
包豪斯

它只存在了14年
却影响了之后100年的审美
到现在,我们还活在包豪斯的影响里


包豪斯创造了“设计师”这一说法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理念
出自包豪斯校长之口
“工业设计”专业,最早诞生于包豪斯
我们现在津津乐道苹果、MUJI的理性美学
都可追溯回包豪斯
柯布西耶、迪特·拉姆斯等大师都深受其影响
……

不管你听没听过包豪斯这个词
你早已活在它缔造的世界里
哪怕是一把椅子,一盏台灯
这座传奇学校,不声不响地改变了全人类



存在14年的短命学校

1919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包豪斯成立了。

那时,一战刚刚结束,满城废墟。37岁的校长格罗皮乌斯,给这所学校取名bauhaus。

把这个词倒过来读,hausbau,是盖房子的意思。

魏玛包豪斯教学楼

暗指国立包豪斯学院将区别于传统院校教育,在战后重建人们的美好生活。

这理想听起来太过伟大,甚至虚无,可是这所学校做到了。

校长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在那个年代,艺术属于贵族,浮华的建筑,精致的器皿,一切美的东西,属于上流社会。

这一切越是壮观,越是无视平民的真实需求。

包豪斯希望能改善劳苦大众的生活,让人人都有权利享受美的东西。可在当时,美是昂贵的,是为少数人定制的。


于是包豪斯锁定了“理性美学”,让好看的东西能够批量生产,实现工业化。

艺术不再为个别人定制,而是让普罗大众都能拥有,且考虑每个人的需求。


形式追随功能,也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包豪斯主张设计应该实用,
让人真正生活得便捷舒适,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能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校长格罗皮乌斯的办公室

他们当时面对的是机器时代,工业的到来,不可避免。

如果产品都由机器制造,那应该按照什么造型去做呢?

这时候就需要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知道机器生产的过程,也知道传统工匠的工艺过程。


一场理性美学革命开始了,格罗皮乌斯校长请来了世界最优秀的
艺术家、工匠、工业技术人员、设计师等等,共同授课。


那时的学生太幸福,每个人身旁都有两个老师教,一个是资深工匠,另外一个是艺术家。

让学生懂得工艺制造过程,同时具备传统工匠和艺术家的审美眼光。

即便是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经过构思,也能成为一个好产品。

那个时候,设计师就出现了。


但很可惜,包豪斯只存活了14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
永久关停包豪斯院校,美学革命被迫结束,但它的理念却一直活到今天。




包豪斯里奇怪的师生

包豪斯最早建在魏玛,当地人都觉得他们是一批怪人,学生们每天穿着奇装异服在街上走,
把歌德席勒雕像涂成红色,在路灯下读诗,大半夜裸泳…

可他们也是认认真真做事的人。包豪斯的师生一起动手造房子,名叫号角屋。


自己设计,自己铺砖搭建,室内每一个细节都是他们亲自布置的。

摒弃掉中世纪的浮华,他们把包豪斯的理念实践出来,为了告诉那些德国人,他们是想做些正经事的。


可造出来后,当地人更加排斥和唾弃,因为和魏玛的传统房屋相差太大了。


可是放到100年后的现在看,实在没什么稀奇,现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建筑。只能说那个时候的包豪斯太前卫了。


学校里还有芭蕾舞剧场,老师和同学们会偶尔演演舞台剧。所有的造型,装置,都是他们手工做出来的。


学校里最古怪的老师,约翰尼斯·伊登,是瑞士的画家。他在视觉艺术方面有极高天赋。

他信拜火教,认为头发是罪孽,剃光头,穿长袍,坚持吃素,每天吃大量的蒜。


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们放松下来,释放自己的潜能。

上课前会带同学做体操,调整呼吸,放松身体,还会带学生冥想,让精神松弛。

从而教导学生遵从内心直觉去创作。

你可能想不到,这么一个怪人竟是现在艺术课程“三大构成”的发明者之一,

这是现在所有设计类专业最基础的课程。

带学生们做体操

包豪斯聚集了很多世界级艺术家,很多老师还是被他的神秘主义吓到,
几年后因理念不合,被校长格罗皮乌斯劝退辞职。

奠定现代主义建筑基础

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课程让所有艺术和设计回归本质,拆解出世间万物的构成元素,几何,三原色等等。

nesting table

包豪斯逼促所有设计摆脱“创作外型”的弊病,让设计达到实用、美观。

形成了现代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


将现代工业建筑和产品提高到新的水平,以至于影响到今天。




101年后,包豪斯的影响

不论是建筑、平面、室内、工业设计,都受到包豪斯的影响。


 建筑 

 less is more 


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乌托邦建筑师中第一个使用玻璃幕墙的人,
他亲自用混凝土、钢铁、玻璃建造了一座一体化校园。


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也是提出“Less is more”现代主义最重要的设计理念的人。



其实他还说了一句名言,却不为人所知,“上帝都在细节中”。

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在意一分一寸,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别以为极简的东西,就能轻易做得出。


他的代表作是Farnsorth玻璃屋,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配以白色钢构架。


虽被吐槽是失败之作,被暴雨淹过,室内空间一览无余,让居住的人没有隐私可言…



却依旧是现代设计史重要的一笔。成为现代玻璃大厦的奠基者。



这样的革命性颠覆,让建筑风格从多流糅杂,直接进化为现代主义。


 工业设计 
 形式追随功能 

包豪斯在产品设计中,讲究实用性。一切化繁为简,强调形式追随功能。

少即是多代表什么?

去除一切多余修饰,用最精简的成本做最多的事情。

最经典的是这款MT8镀铬钢管台灯,奠定今后台灯的雏形。

右为:MT8镀铬钢管台灯

还有瓦西里椅,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椅。


包豪斯的设计永远追求理性,以人为本,实用性至上,更尊重人的真实需求,以此来取代艺术上的浪漫主义。


 室内设计 
 极简却有色彩 

包豪斯所主张的室内设计同样简约,几何元素与基础色彩,达到功能和美感的统一。

每处的设计都给人直直的感觉,几乎看不到曲线。


虽然极简,却不是黑白灰的冷淡,而是用大面积的纯色进行区分。

和我们现代室内家装的简约风,是不是很像?毕竟人家是鼻祖,100多年前就是这个样子了。


 平面设计 
 几何构成 

包豪斯在平面设计,亦有深远影响。

主张用几何图形,规则线条,有限色块,去传达视觉冲击,摒弃了装饰细节。

在两位老师康定斯基和伊登的影响下,当时的学生用色彩去表达情绪,让形色完美结合。


虽然包豪斯的寿命只有短短14年,它的理性主义却在全世界复活,一直到101年后的今天,仍然生生不息。

放眼中国,我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海纳百川,日系的内敛,美式的奔放,意大利的感性,德国的严谨…

而能代表中国的风格是什么?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关于审美的革新,似乎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过。

追溯下来,不知道我们的设计教育,是否有机会重新影响我们的审美偏好?

也许有人说包豪斯引领的理性美学很无聊,但不得不承认,它让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走进我们的生活中,重新定义了设计。

而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的设计主张是什么,设计教育影响学生最多的是什么?我们是否需要再经历一次自己的“包豪斯”呢?


资料来源:纪录片《尔雅:包豪斯革命美学》《工业设计》《产品外观设》《结构设计》
              《包豪斯1919-1933》